國家 (Location)、學校、 Master 與 MBA 的評估
選擇就讀 MBA 的時機考量主要有二 : 第一是時間因素,利用年輕時早點完成學業以及在海外職場發展比較不容易遇到外在因素左右,第二是職場發展考量,這是一個現實環境的情況,在台灣如果找到一份能夠學習空間足夠、可以參與跨國決策、薪資優渥的職缺很難。當時已經踩在一個相較之下要往上有機會但資源非常稀少的狀態,對我來說,選擇繼續待著仍能過著很不錯的生活,但是能往上跳的機率很低,我很認同當時一位同儕說的話 : 如果留在台北花旗 MA 或是類似的工作可以維持 80 分的生活,但是如果有計畫追求剩下的 20 分,是必須要付出努力並追求改變現況,不然大概率接下來二十年都會是 80 分左右的生活。
所以同時也為攻讀 MBA 後的職涯設立目標,區域方面目標是進入區域型辦公室任職,可以是大亞太區域、東南亞區域或是歐洲地區都可以。產業方面也暫時不打算繼續從事金融相關的產業,我想要嘗試服務或產品更貼近消費者的產業。再來,個人興趣還是對人文相關方展很感興趣的,相較於歐洲的魅力會高於美國的學程,我更希望在學習的過程能夠繼續理解不同文化的思想,以及不同人文衍生出的商業文化,所以綜合以上,目標很明確會鎖定在歐洲地區或能夠提供國際性機會的國家與學程。
如果目標是進入區域型辦公室,代表的是會受到區域型辦公室釋出的學歷限制,可能有特定學校畢業生優先錄取的傳統,因此第一個主要重點評估的是學校畢業校友 網絡 (alumni network) 是否足夠強大、數量夠不夠多,例如觀察亞太地區、歐洲地區各間外商區域辦公室設在哪裡 ? 內部員工畢業母校的分佈比例 ? 另外的話,同時具備有重點發展文化的國家選擇有哪些 ?
另外就是 MBA 跟 Master 的選擇,我在申請學校著重考慮的是想要跟人文、文化跟商業可以結合的學程,因此,當下有兩個選擇,一種是商學院導向、注重人文的學程,反之是人文學院導向、注重商業的學程。現實狀況是人文導向、注重商業的學校選擇沒有很多,以及招生管道不如其他學校來的開放,大部分會偏向招收當地學生為主,這個問題違背我之後想要去其他地方工作的先決條件,學程成員組成國際多元化、學校曝光度高不高會影響到職場上的國際移動力,再來的話就是,我也實際與學校的招生官諮詢,實際上提出我的需求並尋求校方回饋,招生官表示他們所開設的學程比較適合已經確立職涯發展方向、需要建立基本知識的學生族群,所以課程本身對已經有工作經驗的我來說並不適合,所以大部分學程的負責人都會建議我直接去申請 MBA 。反向來說申請 MBA 的過程中,也發現學校根據各種產業(其中也包含我感興趣的文化產業) 都會提供不同的課程,也可以與教授協商取得對應資源,甚至額外的資源可能會遠比學校課程本身的收穫還要多上許多,最後考量還是決定申請歐洲的 MBA 。
當時申請條件 :
GPA : 3.91
IELTS : 7.5
GRE : 320
至於哪一個國家是比較容易獲得在地資源,或是獲得合適工作機會較大的,以及語言隔閡跟影響到進入產業後的發展是否有直接關聯。舉例來說,義大利的學校有非常好的國際知名度、與當地集團也有非常密切的合作關係,可是前提是義大利文流利才有機會爭取到工作機會,當時的我明顯不符合條件。剩下的法國跟英國都是不錯的選擇,學校的國際知名度夠強以及文化影響力也夠大,但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說英國脫歐後的變數以及全歐洲平均留學花費最高的成本考量,所以能不能負擔學費跟生活費,以及取得獎學金的機率都會列入最後考量學校的指標。